父母如何與孩童談論「死亡」呢? /蔡育霖醫師

這的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課題。

先說說蔡醫師家的狀況好了,可能是因為家庭中敬愛的長輩親友在一年多前過世時,女兒曾看見爸爸感傷脆弱的一面,所以在小小孩的心裡似乎依稀有了對於死亡的認識。

然而,直到前一陣子女兒在某次睡前說故事時間 時突然抱著妻子跟我大哭,才明白到三歲多的小腦袋瓜裡已經有了死亡與分離的概念。(剛好幾天前去過十三行博物館,與閱讀到考古學掩埋相關的內容)

這類型的生命課題,蔡醫師一直認為與其避而不談,不如坦然真誠的與孩子聊聊。

幼兒的死亡概念發展階段,各學者定義皆不同。
Nagy (1948)用作文、繪圖與訪談研究 3-10 歲的兒童對死亡的感覺和想法,研究結果顯示: 3-5歲的幼兒認為死亡是暫時的、是一種分離,就如同到了外地旅行或是睡著; 5-9歲兒童將死亡擬人化,認為死亡是被死神帶走; 9歲以上的兒童對死亡則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理解能力。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Piaget認為兒童死亡概念的認知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 4-6歲,這個年齡的兒童自我中心很強,常把周圍的事物擬人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活的。第二階段: 6-7歲,認為會動的物體就是活的,不會動的就是死的。第三階段: 8-11歲,認為能夠產生自發運動才是活的,否則就是死的。第四階段: 11歲左右,開始具有成人一樣的死亡概念。 而綜觀上述,學齡前幼兒知道死亡是分離的、死亡是不能移動的,但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中心很強,常把周圍事物擬人化,以為死亡只是暫時的想法,或將死亡擬人化現象,就像是睡著了,或是去旅行。所以,大人有必要給予明確的回答,以免幼兒混淆與誤解。

和孩子談論生死,會不會太沉重呢?
或許有人會問:「和孩子談生論死會不會太沉重?他們還那麼小!」殊不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碰到死亡相關的議題,往往對於死亡的不理解,會造成孩子的恐慌與沮喪,然而坦然真誠的與孩子聊聊,幫助他們理解死亡這件事,才是幫助孩子真正了解死亡的正向態度。

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蔡醫師認為這要視乎孩子的年齡段。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他們的理解和認知能力不足,家長在提及親友離世時,可以用「他已經不在了」、「離開了」來代替「死亡」等字眼,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有信仰的家庭也可以依自己的信仰來向孩子說明死亡後的去向,例如家中長輩會說「變成小天使去天堂」。

建議父母自然地以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討論,如果家長特意隱瞞孩子,反而讓他們無所適從,使「死亡」彷彿變成禁忌的話題,讓孩子對於死亡產生負面想法。

與孩子談論生死時應注意的事

  • 選擇適當的地點與充裕的時間,會建議地點要清靜,言語用辭及肢體語言也很重要,給予孩子一個擁抱或誠懇的眼神都是十分重要的細節。
  • 了解孩子的認知及情緒發展,試著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溝通。
  • 鼓勵孩子勇敢說出內心的感受和恐懼,並且誠懇接納孩子的疑問,用心回答。
  • 大人要坦誠表達自己對於死亡的悲傷,才能有同理心與交流。
  • 最後要讓孩子明白,他/她是被關愛的、被支持的。

關於死亡,大人隨時可在生活中對小孩機會教育,小至昆蟲、動植物, 大至寵物的生老病死。讓孩子平時累積正確的概念,真遇到至親有事故時,孩子接受的態度就會自然,才不會留下陰影。

願每個人面臨死亡的時候,能豁達、無所罣礙、無所恐懼,將死亡看待成生命中極為自然的一部分。

對於蔡醫師而言,愛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量,愛是永恆、不會因為死亡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能在人生最後一刻感受到至親的愛,我將會帶著愛、喜樂與滿足,微笑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