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怎麼辦?50歲後可能要面對的疼痛 /健康醫療網

人到了50多歲,若沒有保持運動習慣,會漸漸開始感到膝蓋活動不太靈活、關節處有點腫脹感、有時無法完全伸展,或是活動時聽到摩擦的聲音。甚至嚴重時在活動時會覺得有些疼痛,或是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感到關節很僵硬。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蔡育霖表示,這有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針對不同程度的退化治療方式也不同,一般而言,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膝關節不適先減重 減少下肢壓力
根據歐洲骨質疏鬆與骨關節炎醫學會(ESCEO)的膝關節退化治療流程,一般會建議患者治療前先控制體重,減少膝蓋負擔。蔡育霖醫師說明,生活中應避免過度跑、跳、蹲、跪、爬山等負重運動,游泳或於水中走路很適合膝關節退化的族群,可以訓練肌力,同時又利用水的浮力減少關節負擔;也建議適當時使用扶手、拐杖等輔具,以手分散下肢壓力。

治療四階段 口服葡萄糖胺尚有爭議
治療分為四階段,階段一,在關節有症狀時口服葡萄糖胺,疼痛時給予口服含乙醯胺酚止痛藥及外用痠痛藥膏,並搭配熱敷、電療、貼紮、徒手治療等復健療程。蔡育霖醫師補充,葡萄糖胺在使用上有部分的爭議,美國骨科醫學會認為葡萄糖胺幫助不顯著,而歐洲骨鬆與骨關節炎醫學會指引則認為有效,建議每日服用1500毫克的葡萄糖胺即可。

階段二會給予口服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加上關節內注射,如注射玻尿酸,其成分能幫助軟骨修復,每半年一次療程;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有效消炎緩解急性疼痛,可減少口服消炎止痛藥的使用;另外還有稱為增生療法的新式注射方法,蔡育霖醫師說明,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直接注射於膝關節面軟骨和周圍軟組織等病灶,以刺激組織重新修復,進而增加組織強度以穩定膝關節、改善疼痛,同時也可幫助磨損的軟骨增生。

膝關節退化患者 治療後建議運動防止功能下降
若疼痛效果控制不佳時,醫師將處方短期併用較強的鴉片類止痛藥及抗憂鬱藥物,幫助控制。蔡育霖復健醫師進一步說明,假若關節嚴重變形且疼痛持續影響生活品質時,則可考慮手術置換人工關節,以減少疼痛、矯正畸形,同時保持膝關節運動的穩定性。

儘管疼痛和功能受限會給關節炎患者的身體活動帶來挑戰,但定期運動對於控制這些疾病至關重要,與相同年齡和性別的健康個體相比,身體活動減少的關節炎患者更容易出現肌肉萎縮和體重超重。蔡育霖醫師提到,運動可保持、改善肌力與攝氧量,防止功能下降,還能減經疼痛與關節僵硬,更可減少心血管疾病、骨鬆等合併症發生,在控制良善的狀況下,建議循序漸進的運動。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8949

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醫:幫助控制疾病 /健康醫療網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因為關節處軟骨的退化、磨損,造成活動上容易疼痛、甚至關節變形,進而抗拒太大動作,更遑論運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蔡育霖表示,儘管疼痛和功能受限,會給關節炎患者帶來挑戰,但定期運動對於控制這些疾病相當重要。當身體活動減少和疾病出現,與相同年齡和性別的健康個體相比,患有關節炎的個體更容易出現肌肉萎縮和體重超重。

運動改善肌力 減輕疼痛與關節僵硬
有許多研究指出,運動可保持或改善肌力和攝氧量,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或防止功能下降,蔡育霖醫師提到,還能減輕疼痛和關節僵硬,同時有助於控制體重,減少合併症,例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和骨質疏鬆症,並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關節炎患者運動前 應請醫師評估
關節炎患者欲運動前,應諮詢醫師建議並測試。蔡育霖醫師表示,於關節發炎、腫脹、疼痛時,禁止進行高強度運動,可以輕輕移動關節;急性發炎時也不宜進行運動測試;使用自行車腿部測試或手部測試痛苦較少,並可更好地評估心肺功能。測試前應暖身,並於過程中監控疼痛指數。肌肉力量與耐力可使用標準流程測量,但疼痛可能會影響關節的肌肉收縮。

錯誤迷思:運動加劇疼痛與損傷
許多人會認為,運動會加劇關節損傷、疼痛、疲勞,尤其負重運動更是萬萬不能。蔡育霖醫師強調,這是錯誤迷思,運動不僅安全,研究也指出可以減輕疼痛、疲勞、發炎和疾病病程。關節炎患者應以漸進方式增進運動強度與運動量。運動處方與健康成年人一致,內容可考慮患者的偏好,以提高對於運動接受度與持續性。

虛弱、嚴重患者 可先短時間有氧運動適應
有氧運動的目的為在不痛的情況下改善心肺功能,但非常虛弱或是關節受限患者,長期連續進行較困難,應先短時間適應。蔡育霖醫師分享,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引提到,沒有明確證據表示關節炎患者不能從事高強度運動,但患者通常肌力與心肺功能較弱,因此進行高強度運動前應仔細評估。

阻力訓練改善疼痛 伸展運動增加活動範圍
阻力訓練可提高肌力與耐力,也可改善、減輕疼痛。指引中也提到,伸展運動的柔韌性訓練,可以增加運動範圍和避免關節的負面影響。關節炎患者應在一天中最不疼痛時進行訓練,運動前應充分熱身,後也應收操,都可幫助減輕疼痛。蔡育霖醫師提醒,在進行不熟悉運動時,肌肉關節會出現微量不適,是正常的,不代表關節會受損,運動後2至3天也可能出現延遲的肌肉酸痛,千萬不要因此卻步,運動的好處超乎想像。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9344

貝克氏囊腫 (Baker’s cyst) /蔡育霖醫師

老王是位60歲的公司主管,平時週末喜愛到郊山步道走走,然而最近運動後就一直覺得左膝脹脹的,蹲下去膝蓋有點卡卡,甚至發現後膝窩出現一個小腫塊。
因為這個腫塊,他嚇得趕緊來到 #蔡醫師 的門診。

經過問診、理學檢查與超音波檢查後,診斷為急性膝關節炎合併膕窩囊腫,也就是大家或多或少也聽過的「貝克氏囊腫」。

#貝克氏囊腫 Baker’s cyst 的形成原因多是因為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這些損傷會使膝關節發炎並分泌大量關節液,過量的關節液會被擠到其他地方並形成囊腫,其中又以膝後膕窩內側的小腿腓腸肌和半膜肌間空隙突出囊腫最為常見。

在症狀上會感覺到膝關節腫脹,甚至會脹到小腿肚,導致病患的膝蓋很緊很痛,活動受限制,膝蓋僵硬沒法彎曲,在長時間活動或站立後不適感加劇。

貝克氏囊腫怎麼治療?
貝克氏囊腫的治療需先釐清造成囊腫的原因,如退化性關節炎、半月軟骨創傷等,並針對主要病因做治療,而後續囊腫大多會緩解。治療上應先避免劇烈活動並且適當的休息,可在局部冰敷減輕疼痛並配合復健電療與口服藥消炎止痛藥物來減輕疼痛。

必要時可使用 #超音波導引 技術將過多的關節液抽出,並依照病患的臨床症狀的急慢性差異,進一步考慮後續注射 #類固醇 幫助消炎或 #增生療法 高濃度葡萄糖水修補受傷的囊腫部位。

貝克氏囊腫一般不需手術治療,但若症狀嚴重且反覆復發則可考慮用關節鏡手術治療。

大部分的貝克氏囊腫不會帶來長期問題,在膝關節急性受傷時可掌握 #PRICE原則,好好保護受傷的地方,避免後續產生囊腫。

  • Protection(保護患處):受傷時必須停止正在進行中的運動。
  • Rest(適度休息):適度休息不過度使用受傷的部位。
  • Ice(冰敷):剛受傷時會有局部腫脹的現象,可用冰敷來消腫。
  • Compression(壓迫患處):適度的包紮或貼紮可以避免疼痛的部位移動,同時可減少腫脹與給予保護。
  • Elevation(抬高患處):把患處放在比心臟高的位置可幫助肢體消腫。

後續蔡醫師用超音波導引技術將過多的發炎關節液抽出(足足有30cc之多),並以單一針孔換針技術注射藥物,以最少的針口同時完成抽水與藥物注射,減少患者額外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