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鐘狂點滑鼠400下-打電動如何手不痛,醫師教你3招 /康健雜誌

對於每天用電腦的人來說,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是個常見問題,遑論那些需要高強度、高時數訓練技巧的電競遊戲玩家,平均每分鐘使用滑鼠或鍵盤手部活動超過400次,腕隧道症候群對於這些電競運動員而言根本就是個災難!

此外,在高壓力的競賽中全神貫注、身體緊繃卻又必須維持固定坐姿,包括頸部、肩部、肘部至腕部肌肉等都可能產生問題,造成的天鵝頸、肩背痛、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與滑鼠手,甚至因久坐循環不佳引發下肢水腫血栓等狀況產生。

雖然投入電玩競賽的幾乎都是年輕人,也可能因為輕忽身體警訊,而造成永久的職業傷害。此外,習慣長時間打電動的民眾,平時預防復健工作更不能輕忽。

什麼是滑鼠手?導致原因為何?
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在通過手腕處的小隧道被壓迫,這會引起疼痛,刺痛,麻木或痠痛。臨床上常可見拇指至無名指一半的範圍感覺麻木及刺痛,手指的笨拙感,以及人們常常抱怨夜間或清晨有更糟的刺痛感。然而,如果上述症狀合併手無力、鱼際肌肉萎縮,將是更大的警訊!

雖然多種原因可導致此病症,但通常是由於過度使用手腕,使正中神經受到過大的壓力。重複的壓力會導致腫脹和發炎,進而阻礙血液流動。在遊戲的情況下,它與你使用鍵盤和滑鼠的方式,以及桌面上的手部姿勢有關。

從遊戲中減少滑鼠手的步驟

  • 桌面與椅子高度
    適當桌椅高度非常重要。相對於坐椅,桌面如果太高,你的軀幹會稍微向後傾斜,會導致上背部問題和圓肩;太低,你的手臂自然會更高,這會對手腕施加額外的壓力。
  • 電腦螢幕位置
    電腦螢幕的頂部應該略高於眼睛高度,以防止視線往下看導致頸部問題,或駝背造成肩頸疼痛。
  • 鍵盤的正確定位
    鍵盤應該直接放在面前、距離桌子邊緣約30公分,以提供足夠空間讓你的手臂休息。如果鍵盤位於高位且你不得不將手拱在上面,請嘗試別讓手腕直接接觸桌面,可放置軟墊提供舒適的支撐。以確保你的手腕以自然角度休息而不扭曲。
  • 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滑鼠和手腕位置
    市場上有各種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滑鼠,可以幫助你的手腕提供良好支持。通常這些滑鼠能細微地改變手的握姿,使得壓力施加在手的基部而非手腕。使用滑鼠時,應移動整個前臂,別讓手腕有過多負荷。
  • 休息一下
    如果你已經出現滑鼠手,那麼應該在整個遊戲過程中調適休息間隔。每小時10~15分鐘的休息時間是理想的選擇,在等待下一輪遊戲開始前,讓你的手腕休息伸展一下!
  • 使用手腕護木
    手腕護木是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可從一開始整天戴著手腕護木,直到症狀緩解而只需在晚上穿著它。

打電動想要手不痛 3招手腕練習學起來
手腕鍛練對於腕隧道症候群幫助很大。於空閒時間,請試著在一整天內結合以下3個練習。起初或許讓人感覺改善不大,但經過一貫練習,它將能夠緩解你的痛苦。

第一招:向下彎曲

  1. 伸直手臂,使手掌面朝向地板。
  2. 自然垂放手指,用另一隻手將向下的手掌向你彎曲,這樣手腕和手之間會有一個小角度。不需要施加太大的力道,伸展至舒適的感覺即可。
  3. 保持姿勢10~15秒後放鬆。
  4. 另一手重複相同步驟。

第二招:大拇指伸展

  1. 將手放在面前,手掌朝上,拇指朝外。
  2. 輕輕地將拇指拉向你。應該感覺到手腕底部略微伸展。
  3. 保持10秒鐘。
  4. 另一手重複相同步驟。

第三招:掌面推牆

  1. 面對一臂長度距離的牆壁。
  2. 將手臂放在你的側面並旋轉它,使手指指向地面,手腕下側朝上。
  3. 將手指靠在牆上並推動,直到手掌接近牆壁。逐漸這樣張開掌面五指,直到手腕底部幾乎接觸到牆壁,你會感覺到手腕和前臂下方的伸展。
  4. 另一手重複相同步驟。

腕隧道症候群疼痛難耐 得靠多元治療+復健
初期保守治療包含上述腕部活動習慣的改善、適當休息,會痛醒的病人在睡覺時使用手腕護木固定,以減少疼痛發生,另外在藥物使用上,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若無效則可再考慮使用超音波導引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新式治療如葡萄糖水注射,做神經解套術與體外震波都有很好的療效。

如果以上保守治療皆無效,尤其肌肉持續無力萎縮,經肌電圖檢查確認,則可進一步考慮開刀接受腕隧道放鬆術(carpal tunnel release),術後搭配復健能有良好的恢復。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9391

手腕痛一直沒有好怎麼辦?醫曝:三角軟骨受傷了 /聯合新聞網/元氣網

這次東京奧運會中華隊的熱門奪牌運動其實多數都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高風險族群。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常見於握球拍或棍棒的運動,以及那些會需要大量使用手腕尺側造成尺骨反覆壓縮負荷或猛力手腕牽引出力的運動,例如羽球、網球、桌球、體操、舉重、柔道及籃球等。此處受傷後,可能造成手腕疼痛、痠脹、握力降低、手腕扭轉時會疼痛或出現聲響、手腕活動度下降、手腕尺側局部壓痛等問題。疼痛會大幅降低特定的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功能,產生很大的困擾與不便。

那麼究竟要如何改善上述症狀呢?讓我們來看看泰安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的詳盡圖文說明吧。

什麼是「三角纖維軟骨」?
三角纖維軟骨的全名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位於手腕的尺側 (靠小指側),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包括遠端橈尺骨韌帶、眾多尺腕骨韌帶、尺側伸腕肌腱腱鞘與三角纖維軟骨等,合稱為「複合體」。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範圍不大,就在前臂與手腕交接的尺側一小塊,但卻很重要。它負責維持遠端手腕關節的穩定性與承受及傳導來自手部的壓力,讓手腕在運動時能同時保持穩定度又能活動順暢。

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的原因
長時間手腕過度使用,手腕反覆旋轉尺屈的動作容易造成尺骨反覆壓縮使三角纖維軟骨過度負荷而損傷。常見於運動族群例如球類運動的羽球、網球、桌球與需要手腕負重的健身、舉重、體操,某些手腕使用密集工作例如理髮美容及餐飲業都是高危險群。

再者就是外傷,像是跌倒時手掌撐地或手腕突然急速扭轉 (例如籃球、柔道等運動、車禍外傷、搬重物拉扯)。

因此,在球拍運動的握拍姿勢就十分重要,以羽毛球握拍為例,正確的握拍方式就像我們要握手或握菜刀一樣,虎口和球拍框的內側成一直線,手掌小魚際肌在準備揮拍時靠在球拍握把,揮拍時可用小肌肉群吸震,而不是直接讓球拍握把撞擊手腕中間的腕骨。小指、無名指、中指自然併攏,食指和中指微微分開,大拇指的內側和食指貼在球拍握把上的寬面上將球拍握住。而錯誤的握拍姿勢往往會發生在手腕過度彎曲或使用錯誤的力學姿勢擊球進一步造成手腕損傷。

如何檢測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
在理學檢查部分,可運用以下幾項簡易的檢查來測試:

三角纖維軟骨擠壓測試 (TFCC compression test): 檢查姿勢為將手腕呈過度伸張以及尺側偏移姿勢,將手腕往前臂尺骨方向擠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陽性測試會引發尺側手腕疼痛和摩擦音。

尺側中央窩現象 (fovea sign): 直接用手在尺骨中央窩按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會有疼痛點。

在影像學檢查方面,起初可藉由X光檢查來排除其他結構性疾病,而超音波檢查(Ultrasound)或核磁共振顯影(MRI) 則可進一步找出破裂或受損的部位,然而關節鏡檢查仍是診斷的黃金標準,醫師在必要的時候會安排此檢查。

在影像學檢查方面,起初可藉由X光檢查來排除其他結構性疾病,而超音波檢查(Ultrasound)或核磁共振顯影(MRI) 則可進一步找出破裂或受損的部位,然而關節鏡檢查仍是診斷的黃金標準,醫師在必要的時候會安排此檢查。

急性期若有嚴重紅腫發炎等症狀,則可使用口服止痛消炎藥改善發炎腫痛。待紅腫減少後,可使用復健儀器治療包括石蠟浴、治療用超音波、電療、低能量雷射等,加速受傷組織修復與緩解疼痛。

另外,復健科醫師會運用超音波檢查進行精準的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對受傷處直接進行注射可幫助受傷組織加快修復,一般會利用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進行增生治療,能對患者的疼痛症狀、關節活動度及功能都有明顯的改善。不過,如果以上非手術性治療經過3-6個月都還未痊癒,並合併有關節不穩和手腕無力等情形,則須由醫師進一步評估是否安排腕關節鏡手術。

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復健運動
在急性期過後,則可開始進行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需注意所有運動過程都不應伴隨任何疼痛,適當的動作調整,可避免不良的動作產生導致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繼續受傷。

手腕伸展運動
伸展運動是把目標肌肉及肌腱拉長,讓肌肉內的肌肉纖維伸展、利用牽張反射放鬆肌肉。它能減低肌肉繃緊所引致的疼痛與增加肌腱及關節的柔軟度及活動幅度,手腕靜態伸展能安全且有效地伸展肌肉肌腱。

  • 手腕伸肌伸展運動 手腕屈肌伸展運動
    將患側手手肘伸直,掌心朝下或朝上,另一手將患側手腕往下彎曲,維持10秒鐘,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

等長收縮訓練
在傷後6~8週,可運用彈力繩幫助訓練前臂旋前肌群及手腕伸肌肌群。等長收縮的運動是指在關節靜止的狀態下收縮肌肉,避免活動到尚未痊癒的手腕關節但又能使關節附近的肌群獲得少量的肌力訓練。

  • 旋前肌群等長收縮訓練
    拉住彈力繩,將手腕維持在掌心朝下的位置10秒鐘,再放鬆,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
  • 伸肌肌群等長收縮訓練
    拉住彈力繩,將手腕維持在往上翹的位置10秒鐘,再放鬆,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

自由重量訓練
傷後約8~10週,當等長收縮訓練持續數日且無疼痛後,可進行自由重量訓練。

  • 伸肌訓練
    手握裝滿水的寶特瓶,掌心朝下,將手腕往上翹起,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若有產生疼痛或其他的不適感就要停止休息。
  • 屈肌訓練
    手握裝滿水的寶特瓶,掌心朝上,將手腕往上屈曲,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手腕放鬆時,不要過度往下,回到水平位置即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若有產生疼痛或其他的不適感就要停止休息。
  • 旋前旋後肌群訓練
    利用摺疊傘,上臂夾緊,前臂做旋後→正中→旋前緩慢來回運動,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因槓桿原理,摺疊傘拉的越長,重量越重,可依手的恢復狀況做調整喔!
  • 抓握力訓練
    可利用橡膠球或握力器,將手握緊,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9391

新手爸媽最常遇上媽媽手 復健醫師揭「治療腫脹疼痛方式」 /健康醫療網

長期不正確抱小孩,小心誘發媽媽手!臨床上最常遇到就是新手爸媽因媽媽手緣故就診,除了因不正確抱小孩姿勢,有些新手媽媽因親餵空擋需要手擠乳埋下媽媽手的危險因子。泰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蔡育霖指出,媽媽手疼痛加上育兒累積的睡眠不足,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生活困擾。

媽媽手別輕忽 嚴重恐使手腕受限制 
事實上,媽媽手主要是因生活中需要反覆使用拇指與橈側手腕動作,導致橈側手腕肌腱周圍的腔室腫脹,進而壓迫到伸姆短肌及外展姆長肌等肌腱和腱鞘,使得肌腱的通道變狹窄、肌腱和腱鞘發炎腫脹。蔡育霖醫師表示,患者除了會出現手腕姆指側疼痛,也會因疼痛導致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受到限制,除了新手爸媽,像銀行員、服務生、護理師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

治療急性期媽媽手 護腕加上局部冰敷
治療上,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以及慢性期等不同時期的治療方式。蔡育霖醫師解釋,若手腕拇指一動就痛,且伴有紅腫熱就屬於急性期,除了可使用護腕來固定保護,嚴重腫脹痛時,可於兩日內,於患部局部冰敷以減少腫脹及疼痛,若手腕橈側肌腱紅腫熱逐漸消失,但手部活動時仍感到疼痛則屬於亞急性期,可藉由復健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乾針、針灸治療或手肘近端肌肉按摩幫助紓緩症狀。

長期飽受媽媽手困擾 醫師:必要時應盡快治療
至於慢性期則是雖手腕拇指疼痛減輕,但日常使用仍有需些許無力的患者,這時則可增加手腕肌力的訓練並適度的伸展,以避免肌腱腱鞘的沾黏。蔡育霖醫師呼籲,若長期有媽媽手困擾,就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透過評估給予合適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