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兒童構音與音韻 /蔡育霖醫師
構音 (Articulation) 和音韻 (Phonology) 皆與聲音產生的方式相關。
構音是指發出聲音。 聲音的產生涉及嘴唇、舌頭、牙齒、上顎(口腔頂部)和呼吸系統(肺)的協調運動。 還有許多不同的神經和肌肉用於說話。患有構音障礙的孩子在正確形成語言聲音方面存在問題。
音韻是指將聲音放在一起構成單詞的模式。患有音韻障礙的孩子可以正確地發出聲音,但可能會在錯誤的地方使用它們。
大部分有構音異常的孩子構造及神經系統是正常的,而是在口腔靈活度、協調度、錯誤發音習慣及個性上等因素造成的。發展性構音異常可以參照孩子的年齡來做界定,多數會隨著孩子年齡發展後就會改善。
林寶貴等人(2007)研究指出,3歲幼兒已能精熟「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一ㄨㄩ」等16個韻母,然其早期(1993)年的研究認為「ㄩ」音的發展要到3歲半時才能精熟。韻母的發展為單韻母→複韻母→聲隨韻母。
華語的聲母音韻發展順序依序為塞音→塞擦音→擦音→捲舌音。 「ㄈ」音因為涉及台語母語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研究中出現不一致的發現,王南梅等人(1984)的研究指出3歲以前的兒童已有75%的正確發音率,但在林寶貴(2007)與卓士傑(2008)的研究中則顯示4歲或4歲半才可正確發出此音。「ㄐㄑㄒ」三個舌面前音(塞擦音/擦音),「ㄒ」音是較晚發展出來的,可能要到3歲半至5歲之間才會發展。「ㄗㄘㄙ」三個舌尖前音(塞擦音/擦音)習得的年齡約在3至6歲之間,其中「ㄙ」音是較後發展出來的語音。「ㄓㄔㄕㄖ」等舌尖後音(捲舌音)則是最晚發展出來的聲母語音。
構音的錯誤是循著一定規則產生的,即是一種音韻歷程。常見的包括:塞音化、舌根音化、不送氣化、不捲舌化、塞擦音化、邊音化、字首子音省略等。
以下附圖表格為蔡醫師整理自林寶貴教授等人 “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指導手冊.” 台北: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2007). 華語兒童聲母習得年齡,因研究採取通過標準與樣本差異而各研究結果不同,網路上也有許多人整理了綜合鄭靜宜等人(2003)、林寶貴等人(2007)與卓士傑(2008)的版本,但蔡醫師仔細看了多張表格發現這些綜合整理的版本多為拼湊資訊而非原出處文章個別真實內容,因此決定只擇一研究內容來呈現表格。然而因兒童語言學習個別差異性極大,因此年齡僅供參考,並非絕對標準,臨床工作者或關心兒童發展的教師及父母,應將重點放在了解其發展的年齡範圍。